当 前 位 置 :首 页 >>
十三五”期间山东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成就:5个海洋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

2020-12-02 10:44:18

2020年11月30人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办“‘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介绍“十三五”期间山东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成就。


   发布人:张建东  省海洋局局长          高立平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郭鹏  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

   主持人: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办“‘十三五’成就巡礼”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邀请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高立平先生,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先生介绍“十三五”期间山东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建东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张建东

尊敬的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对山东海洋事业发展寄予厚望。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要求山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是山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政治任务,也是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东要更加注重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陆海统筹,科学推进海洋资源开发,加快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9年底,我省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盐业、海洋电力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5个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

一、全省上下齐抓海洋强省建设,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6.3%。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2018年5月,召开了山东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五年来,我省海洋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国前列。2019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6万亿元,继续居全国第二位,同比增长9%,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5年的19.7%提高到2019年的20.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3%。2015-2017年,我省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6.88%;我们知道,2018年,国家开展了第四次经济普查,省政府对地区生产总值进行数据修订,海洋经济数据也相应调整,前后数据不具可比性,但海洋经济的增速均跑赢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优化,比重由2015年的6.8:44.5:48.7优化调整为2019年的4.2:38.7:57.1,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升。

二、更深、更远、更绿色,海洋牧场建设全国领跑。我省水产品产量、产值等主要统计指标连续20余年位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期间,掀起海洋牧场建设的热潮。海洋牧场,即在一定海域内,基于生态学原理营造多营养层级的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生产力,开展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水增养殖生产的渔场。是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构建起的科学、生态、高效的渔业发展新模式。我省是国家唯一的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省份,目前,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达到105处,其中,国家级44处,占到全国的40%,稳居全国首位。海洋牧场的建设,将我省以往在沿海-5米以下范围的传统养殖,推到-15米以下范围的近远海区域,日照市在黄海冷水团海域养殖三文鱼,将我省的海洋生态牧场拓展至离岸130海里。海洋牧场利用海洋的自然营养进行生产,是绿色生态的;同时,海洋牧场也是海洋渔业发展新六产的综合载体,比如今年7月份烟台投入运营的“耕海1号”,为全国首制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采用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营思路,可以实现渔业养殖、智慧渔业、休闲渔业、科技研发、科普教育等功能,年可接待游客5万人次以上,综合效益可观。在远洋渔业方面,截止2019年底,我省拥有农业部远洋渔业资格企业达到42家,投入作业的专业远洋渔船487艘,渔船总功率66万千瓦,实现产量41.4万吨,产值5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张建东

三、握指成拳更通达,港口吞吐量全国第二。海洋交通运输业是我省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柱产业,产值规模超过1200亿元。为打造世界一流港口,省委、省政府强化陆海统筹,整合沿海港口资源,于2019年8月成立了山东省港口集团,原有青岛、烟台、日照、渤海湾四个港口成为省港口集团全资子公司,推动沿海港口一体化发展。五年来,我省沿海港口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为主要港口,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地区性重要港口为补充的沿海港口群发展格局,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综合实力居沿海省份前列。2019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16.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100万标箱,吞吐量总量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二位。青岛港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相继建成投入运营,获得国家“绿色港口”和“2019亚太绿色港口”荣誉称号。

四、造好“大国重器”,助力海洋开发迈向深远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省海洋产业体系的新兴战略产业,产业规模走向1000亿元层级。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特别是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先进制造、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综合体,代表着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快发展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初步建成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制造等三大海洋制造业基地。着力突破关键技术,主攻海洋核心装备国产化,支持“梦想号”大洋钻探船等大国重器建设。在深海技术装备领域,蛟龙号、向阳红01、科学号以及海龙、潜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有效拓展了海洋开发的广度和深度。实施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等关键装备制造工程,中集来福士自主设计建造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蓝鲸2号”,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将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带入世界先进行列。武船集团顺利交付世界首座全自动深海半潜式智能渔场,成功交付的我国首座“深海渔场”-“深蓝1号”,推动海上养殖从近海向深海加速转变。烟台船舶及海工装备基地成为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全国五大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基地之一,国内交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80%在烟台制造。

五、建设“蓝色药库”,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国最具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复合增速是海洋生产总值增速的2倍。我省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大省,产值超过200亿元,约占全国的比重的一半。“十三五”期间,我省加大海洋创新药物研发攻关力度,设立总规模50亿元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基金”,创建山东省海洋药物制造业创新中心。“蓝色药库”建成现代海洋药物、现代海洋中药等6个产品研发平台。管华诗院士团队自主研发的国产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GV971获批上市,成为全球第14个(中国第2个)海洋药物;“蓝色药库”重点新药项目抗肿瘤药物BG136即将进行临床申报。青岛市打造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产业基地,海藻酸盐产能全球第一;正大海尔制药是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烟台东诚药业成为全球最大的硫酸软骨素原料生产企业,国内唯一的注射剂硫酸软骨素供应商。

总的来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高质量优先,促进海洋传统产业“老树”开“新花”,海洋新兴产业“新芽”长“大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海洋经济的动力活力持续激发。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继续汇聚海洋强省建设的磅礴力量,劈波斩浪,向海图强,奋力开创海洋强省建设新局面,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

我就先把情况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农村大众报记者

山东省港口众多,超过4亿吨的大港就有三个,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产业的条件优越。请问,“十三五”期间,我省沿海港口发展主要取得哪些成就?


高立平

港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战略资源。近年来,全省交通运输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海洋强省等部署要求,山东沿海港口发展建设持续向好,为我省产业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港口基础设施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十三五”期间,全省沿海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相继建成40万吨矿石、30万吨级原油等一批专业化泊位。至201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596个,其中深水泊位326个,设计年通过能力达到9.1亿吨(不包括滚装码头)。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2个,规模位居全国沿海首位。预计到“十三五”末,港口通过能力将超过9.5亿吨,较“十二五”末增长41.7%,

二是港口运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山东沿海港口已形成集装箱、油品、矿石、煤炭、粮食、商品汽车、邮轮、滚装等多个客货运输体系,公路、铁路、管道、水水中转等多方式、立体化的集疏运系统逐步完善,全省港口运输服务的综合性、网络化格局已经成型。“十三五”期间,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速分别为7%和5.8%,比同期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平均水平高2.5和0.6个百分点。其中,矿石、原油、木材等货种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外贸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省份第一位,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国沿海省份第四位。

三是陆海双向开放不断扩展。陆向建陆港、开班列,累计布局中西部地区内陆港18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69条,基本形成国际多式联运物流大通道。2020年1-10月份,完成海铁联运箱量175万标箱,同比增长19%,位居全国沿海港口首位。海向开航线、设港点,广结友好港口。已开通集装箱航线300余条,其中外贸航线超过200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均稳居我国北方港口第一位。山东港口国际友好港达到34个,连续成功举办“一带一路”陆海联动高峰论坛,成立陆海联动发展联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投资巴基斯坦煤码头、缅甸30万吨级原油码头、意大利集装箱码头等多个海外项目。

四是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成效显著。青岛港集装箱全自动化码头一期工程、二期工程相继建成运营,码头设施智能化水平全球领先。青岛港“云港通”电商平台建成运行,成功入选“全国智慧港口示范工程”。山东港口获批全国首个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单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青岛港集装箱自动化码头首创“氢动力+5G技术”等6项科技成果,在全国同行业率先应用氢能源集卡车,自主研发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实现完全零排放。日照港获得国家首批“四星级绿色港口”称号,集装箱场桥设备全部实现电力驱动。

五是一体化改革成效初步显现。“十三五”期间,我省沿海港口一体化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组建了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基本实现了山东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开启了山东港口一体化发展的新时代,产生了融合发展的丰厚红利和强劲动能。今年1-10月份,依托一体化改革优势,省港口集团克服疫情冲击影响,在全国港口行业中异军突起、逆势上扬,完成货物吞吐量11.9亿吨,同比增长7.7%,其中外贸吞吐量7.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77万标箱,吞吐量增速比全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高4.8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希望能解答您的问题。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刚才谈到了海洋牧场的绿色发展,“十三五”期间,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请介绍一下,我省在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鹏

好的。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对于推进海洋渔业的高质量、高效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规划发展五个绿色发展带。我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按照生态优先、海陆统筹、持续利用的原则,将全省渔业从远洋到内陆划分为五个绿色发展带,即:以利用国际资源为特色的远洋渔业发展带,以深远海自然生长为特色的离岸自然发展带,以休闲海钓为特色的近岸融合发展带,以“循环水、自净化”为特色的岸基综合发展带,以“上粮下渔、稻渔综合种养”等为特色的内陆生态渔业发展带,科学引领全省养殖水域滩涂利用总体布局。

二是示范推广五大生态养殖模式。在建设五个绿色发展带的具体推进中,坚持以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为抓手,示范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水产种业质量提升、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用药减量行动等五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在全省探索创立、复制推广了海上养殖“生态方”泽潭模式、陆海接力明波模式、精准生态育苗海益模式、海湾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长青模式等多种生态渔业模式。构建了全省最大规模16万亩集中连片的“贝、藻、参”立体生态循环养殖区,“一亩海变成了三亩海”,实现了海域利用的净化高效、节能减排。东营、滨州等地现代渔业园区实行灌排分设,“渔盐一体化”实现了海水的循环利用和零污染、零排放。

三是打造“海工+”联动发展新模式。我省海工装备制造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渔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全省涌现出了“海工+”联动发展模式。目前全省已建成海上增养殖多功能管护平台48座,为发展深远海渔业提供了“海上空间站”。长岛弘祥海珍品有限公司深水智能“长鲸1号”网箱仅需4个工作人员就能养殖1000吨成品鱼,长岛佳益海珍品发展有限公司“佳益178”、山东海洋现代渔业有限公司“耕海1号”、莱州明波“蓝钻1号”生态围网等智能大网箱、网围相继投产运行,自动投饵、水下检测、成鱼回收、云数据处理等多项智能化应用,养殖效率成倍提升,人工成本大幅下降。近日,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交付使用,网箱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含有36988个小型箱笼,能够集约化养殖海珍品,预计产量达70-120吨;网箱搭载全新5G信号站,配备水质、气象、水温、雷达等监测装置,可实现实时监控监测。“国鲍1号”的下水,将突破在外海、深海人工养殖鲍鱼、海胆对养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的优势,真正实现深远海智能装备化“类野生”养殖。

我的解答,希望能满足您的问题需要。


中新社记者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我省海洋新兴产业的一个“新芽”,如何长成“大树”,做成大产业,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张建东

好的。大家知道,海洋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基因资源等,孕育了结构多样、生物活性多样且成药性强的海洋化合物,具有抗恶性肿瘤、抗新冠病毒、抗心脑血管病等生物活性,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堪称巨大的“蓝色药库”。目前,全球发现海洋天然产物超过3.5万个,上市海洋创新药物16个,仅头孢菌素及其衍生物,全球销售额大约600亿美元,成为对抗感染性疾病的主力药物;2019年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上海药物所、上海绿谷药业共同研发的海洋新药甘露特纳胶囊(GV-971)上市,填补了全球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17年来无新药上市的空白。

山东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半壁江山。山东聚集了全国80%以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资源和力量,形成了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团队,构建了全球首个海洋糖库,荣获我国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储备了一批有广阔药用前景的海洋天然产物和海洋生物基因资源,一批海洋候选药物处于系统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阶段。目前,我省生产海洋药物或使用海洋中药材的药品涉及31个品种(包括11中化药制剂、16种中成药及4种药用辅料),优势品种有藻酸双酯钠片、多烯酸乙酯软胶囊、鱼肝油、硫酸软骨素、海藻酸、海龙蛤蚧口服液、快胃片、深海龙娇娘、珍牡肾骨胶囊等。海洋生物多糖1类新药新型抗骨关节病药物正在进行临床研究,3类新药盐酸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片已完成临床研究。

今年,我们制定了《山东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三年推进计划》即将印发,在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打算重点实施五项计划:  

一是提质增效计划,主要是充分利用我省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方面的优势资源,尽快开产出一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创新成果,提高海洋药物及高端生物功能制品比。二是培优扶强计划,重点支持一批技术领先、产业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三是研产融合计划,提高海洋药物研究成果转化质量与效率,培育海洋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共同体。四是强基固本计划,突破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共性技术、引领性原创成果;引进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院士工作站和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基地、产业技术孵化基地。五是人才兴业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推动海洋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水平,培育壮大我省海洋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山东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的重要指示,“十四五”时期,我们怎样建设好我们的港口?


高立平

“十四五”乃至未来较长一段时期,仍是我省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厅正在制定《山东省沿海港口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港口发展提供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优化港口功能,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加快实施老港区功能调整和老码头升级改造,提升存量码头通过能力和技术水平。有序推进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大型原油码头和LNG码头等专业化码头建设。不断健全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疏港铁路建设,扩大长输管道辐射范围。

二是强化智慧绿色平安港口建设,提升港口发展品质。重点推进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工作,推动港口生产智能化和港口物流智慧化发展;构建港口清洁低碳用能体系,强化港口生产污染防治,加强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创新安全管理手段,强化本质安全,提高安全保障与应急救援能力。

三是升级港口价值链,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延伸港口物流产业链,积极发展信息、商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现代航运服务能力。加快建设青岛邮轮母港,打造国际领先的邮轮文旅港,积极拓展邮轮产业链。发挥港区后方产业园区、保税区等功能区优势,引导临港园区布局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加强合作开放,构筑陆海联动开放新格局。依托“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的双重优势,深度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双向联动,加密海向航线网络,加快内陆港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联运,提升港口开放服务能力,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黄河流域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应有作用,为畅通大循环、联通双循环提供支撑保障。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港口行业治理能力。建立健全法规政策标准,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港口经营许可事项。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互联网+监管”。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我们希望通过以上措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中国网记者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请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我省的增殖放流工作情况,以及普通渔民得到哪些实惠?


郭鹏

好的。这位记者问得很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增殖放流,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是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生态环保行动公益事业。目前,我省增殖放流规模、增殖技术、管理水平和增殖效益等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是全国增殖放流工作的领头羊和排头兵,增殖站定点供苗制度、标准化增殖放流等成功经验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一是增殖放流规模居全国首位。“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公益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海水物种,鲢、鳙、草鱼等淡水物种以及多鳞白甲鱼、松江鲈等濒危物种共28个,水产苗种共计312亿单位,年度增殖放流规模约占全国的20%以上,居全国首位。在公益型增殖放流的辐射带动下,群众型底播增殖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沿海群众型底播增殖面积达10万公顷,每年底播增殖贝类、海珍品等水产苗种约1500亿粒(头)。目前,我省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生态补偿、公益诉讼、社会捐助、爱心认购等其他资金为重要补充的增殖放流多元化资金投入长效机制。

二是增殖放流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十三五”期间,我省增殖放流苗种供应体系不断优化,全省现有省级渔业增殖站268处、示范站18处。增殖放流项目监管不断强化,构建了行业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制约机制,提升了项目实施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殖放流标准化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全省已制定增殖放流地方标准19项,形成行业标准7项,是全国制定增殖放流标准最早、最多、最富成效的省份,为全国标准化增殖放流工作做出了山东贡献。先后成立了烟台、威海等六个市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协会,社会放流放生得到初步规范和引导。

三是增殖放流宣传工作亮点纷呈。“十三五”期间,全省增殖放流宣传工作力度大、创新多,互动好、影响广。按照“政府主导、部门支持、媒体运作、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坚持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和内涵外延丰富拓展,全省累计举办各类增殖放流宣传活动百余次,参加人数达百万人以上,社会力量已成为我省增殖放流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大背景下,2020年6月6日农业农村部“全国放鱼日”主会场活动在烟台成功举办,引起社会良好反响;为方便群众放鱼,创新启动了“碧水责任”全民公益大行动,创新开展了“云放鱼”活动,在线参与网友数量达40万人次,共认购养护包近万个,爱心认购金约20万元,“云放鱼”成为社会新风尚;制作播放增殖放流公益广告2部,全民参与的“大放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四是增殖放流综合效果日益凸显。据科研部门评价,当年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分别约占全省近海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总资源量的94.56%和38.65%,2020年增殖放流海蜇约占全省近海海蜇总资源量的91.18%;2016-2019年全省增殖放流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净移除碳、氮、磷达6970吨以上,秋汛累计回捕中国对虾等捕捞渔民增收型增殖资源12万吨,实现产值36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0以上,回捕这些增殖资源已成为全省中小马力渔船约60万渔民秋汛的主要生产门路之一。内陆增殖放流(“放鱼养水”)成效显著,试验表明每放养10万尾滤食性鱼苗,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1公顷;据测算2016-2019年全省增殖放流滤食性鱼类所形成的生物碳汇相当于植树造林4100余公顷。群众型底播增殖年产量45万吨,年产值约210亿元。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下,社会各界的水域生态文明理念普遍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增殖放流事业中来,增殖放流正在成为全省社会公众践行“两山”理念的战略新高地。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科学高效、养护生态、富裕渔民”为目标,大胆创新、担当作为,不断把增殖放流工作做细、做实,做大、做强,为持续修复我省近海渔业资源、建设水域“绿水青山”、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做出积极贡献。


齐鲁晚报记者

沿海七市是我省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七市海洋产业既有同质化问题,也有各自特色,怎样解决产业同质化问题,实现差异化发展?请介绍一下。


张建东

这位记者的问题切中了海洋产业发展的要害,非常好。海洋产业的同质化问题是、我省海洋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原因主要有两条:一是部分海洋产业的发展质量不高,粗放式发展,主要靠资源的高投入、能源高消耗来拉动;二是科技创新的贡献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有效的科技成果供给不足,产品的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我想,关于七市海洋产业发展的同质化和差异化问题,一是怎么看?二是怎么办?

一是怎么看?主导海洋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海洋船舶制造业等。这些主导产业七市或者多数沿海市都具有,我们沿海七市都有港口,沿海水产养殖、近海捕捞还是渔民的主要生产方式。青岛、烟台、威海船舶制造的比重也较大。这也是相同的地方。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即在看到产业同质化的同时,也要看到“相同”中的“不同”,比如,海洋渔业,沿黄海区域沿海市养殖多为海参、鲍鱼、海带,沿渤海区域沿海市多为贝类、对虾,这样的养殖方式即符合地方自然条件要求,也满足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种类的丰富需要。青岛、威海的远洋渔业发展比较好,其他市多为近海捕捞,这也形成了生产互补。比如海洋旅游业,这也是我省海洋产业的一大支柱产业,2019年全省海洋旅游业增加值超过2300亿元,沿海七市旅游资源禀赋各有特色,比如青岛崂山、烟台蓬莱的仙境海岸旅游,日照的海洋体育休闲旅游,威海是海岛休闲游,东营湿地旅游等,形成了我省海洋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带,为满足不同需求的旅游群体提供了丰富产品。

二是怎么办?可以分三个层面来干:第一,省级层面上,应当加强顶层设计。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区域和产业整合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比如,在港口整合方面,成立了山东省港口集团,实现全省港口规划“一盘棋”、管理服务“一张网”、资源开发“一张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出台了《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发展共同体。这些措施将有力推进我省海洋产业资源共享、互补发展。第二,在市级层面上,应突出项目带动,链条发展。比如,青岛市海洋产业完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全国领先;烟台市、威海市海工装备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比较知名;东营、潍坊、滨州的海洋化工产业很有特色,日照市海洋渔业、交通运输业有自己的优势,各市应做强做优这些产业,延长补齐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条,实现产业体制增效。第三,在企业层面上,应突出特色,做大拳头产品。我们有不少企业都做出了特色,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比如,青岛的明月海藻和聚大洋藻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两位,英豪集团主导产品虾青素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7%;东营华泰化工集团一次原盐离子膜烧碱加工能力全国排名第五;烟台市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形成规模;日照美佳集团水产品出口规模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滨州市无棣海忠软管制造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世界第八家海洋软管制造商。因此,沿海海洋企业要以此为标杆,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昂起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完善发展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突出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进一步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努力使海洋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海洋强省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海洋局办公室李振青,联系电话:86946134。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打印